news
动态资讯
Contact Us
联系我们
联系电话:
19381954143
13113491343
电子邮箱:kkz2046@163.com
详细地址: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街道大件路白家段280号蓝光空港国际城一期7栋4单元807号室
你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动态资讯 > 公司动态 > 公司动态
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“四普”
更新时间:2024-02-02 16:04:56 字号:T|T
1月5日,2023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在京举行,会议提到国家文物局2023年将筹备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。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,第四次全国文...
1月5日,2023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在京举行,会议提到国家文物局2023年将筹备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。
 
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,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计划用3到4年的时间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、分布、特征、保存现状、环境状况等情况,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总目录,为系统廓清我国文物资源家底、******判断文物保护形势、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提供依据。
\▲会议现场
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介绍说,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对象是我国境内地上、地下、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,******对已登记、认定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,同时调查、登记、认定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。通过普查,要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基本情况,全面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名录,全面编制实施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利用专项规划,全面建强文物保护机构队伍,全面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。
 
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自2007年4月开始,到2011年12月结束,全国共调查、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超过76万处。
 
李群同时透露,2023年还将筹备启动第九批全国******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,统筹做好各级各类文物资源特别是低级别文物保护管理,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监督管理,实施一批世界文化遗产、石窟石刻、文物建筑重大保护项目。
 
\

 

中国官方文物调查历程
开展文物调查,全面掌握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现状,是文物保护、管理、研究及利用的必要前提和基础,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手段。从1909年清政府组织中国历************次文物调查开始,历经北洋政府、国民政府、中国共产党抗战边区、解放区的文物调查,到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******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束,中国官方的文物调查已走过了108年的历史。
 
 新中国建立前的文物调查 
一、清末的文物调查
 
清朝末年,政府暗弱、国势衰微,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。19世纪末期“欧化”之风在中国盛行,有识之士建议要借助国家力量颁布文物法规,防止文物外流。
 
1909年清政府民政部发布了中国******部文物保护法令《保存古迹推广办法》,要求“步军统领衙门、顺天府、各直省将军、督抚、都统”推广调查、保存两项办法,并于每年终“将办理情形造具清册报部”。这***是中国历************次官方组织的文物调查。
 
由于清政府的统治已处于飘摇之中,调查覆盖面及按时上报调查数据的省份十分有限,因此收效甚微。
\▲清末文物摊贩
二、北洋政府的文物调查
 
1916年,北洋政府发布了《内务部为调查古物列表报部致各省长(都统)咨》,附带《古物调查表》和《古物调查表说明书》,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文物调查。由于时局不稳、调查力量不足、政府实际控制的区域有限,仅有京兆、直隶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等省报告了调查结果。因此,这次调查的结果是片面的。
三、国民政府的文物调查
 
1928年9月,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发了《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》,对全国文物及名胜古迹展开调查,要求各地方详细填写文物名称、时代、地址、所有者、现状、保管、备考等情况。
 
调查前后历时5年。截至1933年12月底,有25个省(市)上报了调查结果(东北日本占领区和共产党控制区域的文物数据不******),使政府基本掌握了当时全国文物的家底,培养和锻炼了文物工作队伍,为《古物保存法》《古物保存法实施细则》《采掘古物规则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提供了有力支持。此后,国民政府还于1928年、1936年开展了全国寺庙调查。
\\▲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
四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物调查
 
中国共产党的文物保护工作起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。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,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。解放战争期间,调查、保护文物古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。中共中央专门委托梁思成先生编写了《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》一书,下发到南下和西进的解放军各部,避免了战争造成的文物破坏。
 
在民主革命时期艰苦的战争环境中,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变化所开展的一系列文物调查,有效地保护了一批文物古迹,也为后来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\
▲《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》
\▲梁思成
 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文物调查 
一、******地区的文物调查
 
1950年2月26日,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制定了七种调查表,下发到各省(市)文教机关、图书馆、博物馆、文物保管委员会,对全国名胜古迹、革命建筑、文物史料的保存现状及各地图书馆、博物馆的情况进行摸底。与此同时,文化部文物局组织了文物勘查团,先后于1950年赴山西、雁北地区,1952年赴雁北、东北、河北等地,1952、1953年赴甘肃等地,1954年赴新疆等地,进行实地调查。
 
二、******次全国文物普查
(简称“一普”)
 
1956年4月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》,在全国范围内对历史和革命文物遗迹开展了普查调查工作。
 
普查基本摸清了当时全国文物的基本情况和分布情况。全国报告文物古迹7000多处。确立了全国文物普查的内容范围。包括:重要古文化遗址、古墓葬、重要革命遗迹、纪念建筑物、古建筑、碑碣等。
\▲1958年山西运城永乐宫三清殿内景
在普查的基础上,出台一批保护政策,初步构建了我国文物保护体制的框架。普查登记结束后,各地开始对文物古迹评定价值、划定等级,决定并公布本省的文物保护单位。1958年,除西藏地区外,全国共公布文物保护单位6726处。在此基础上,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******批共180处全国******文物保护单位。1961年制定颁布的《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》规定:“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必须进行经常的文物调查工作”,正式将文物调查列为一项基本保护制度。
 
通过普查工作,成立地方文物机构、考古发掘、文物修缮、培养专业人才、健全管理体制、开展公众教育等工作同时展开,为建国初期梳理千头万绪的文物工作,科学、合理地规划文物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 
通过普查在群众中破除了迷信思想,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,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。
 
三、******次全国文物普查
(简称“二普”)
 
1983年8月国家文物局召开全国文物普查座谈会后,各地陆续展开普查,到1988年普查工作全部结束。
 
这次普查比******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规模大,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法更具科学性、更加精密。“二普”结束后共报告文物40多万处,比“一普”的结果翻了几十倍。在普查的基础上,国务院公布了第三、第四、第五、第六批全国******文物保护单位。《中国文物地图集》也运用了普查成果,有十余个省份的文物点载入到该省地图集分册,不仅在地图上标注了具体位置,还配备了详细的说明和重要文物照片。这次普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,比如漏查情况严重、数据不够******等。
\
 
21世纪的文物调查 
进入新世纪后,中国国家文物局开展了三次重要的文物调查,***突出的特点在于,全部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。
 
一、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
 
调查于2001年启动,2010年结束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,调查、采集了包括名称、时代、特征描述、保存条件、保护优先等级等28个指标项及必要的影像信息。
 
基本摸清了文物系统馆藏珍贵文物的家底,共采集了1,660,275件/套馆藏珍贵文物数据;适应信息化工作要求,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;加强了文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,国家文物局建立了数据中心,17个省建立了省级文物数据中心机房,所有省份均扩充了基础设施、搭建了数据管理平台;提高了文博工作队伍的信息化技能,更新了行业的观念意识。
 
调查开启了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文物调查的新纪元,直接提高了文物保护、管理和利用水平,带动了文博工作的全面发展。
\
 
二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
(简称“三普”)
 
2007年4月国务院下发《关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》,全面部署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。到2012年,普查工作胜利结束。
 
普查进一步廓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,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(不包括港澳台地区),较******次文物普查增幅超过200%。
普查取得文物翔实的基础信息和数据,包括总量、分布、类型、年代、所有权、使用情况、人文环境、自然环境、保护级别、保护状况、破坏因素等。工业遗产、乡土建筑、20世纪遗产、文化景观等新型文化遗产在普查中得到了充分重视。开展了******水下文物普查。对10余万平方公里的近海海域、西沙群岛以及安徽、江西等内陆省份开展了水下文物普查,确认水下文物点108处、沉船遗址70余处,为摸清我国水下文物的保存现状和分布规律提供了******手丰富的资料。普查科技手段大大丰富。充分应用了水下考古、航空遥感、空间地理信息技术、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,得以在一些无人区、少人区开展普查,取得了显著成绩。普查数据成果得以转化利用,提升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,形成热爱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广泛共识。
\
 
三、******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
 
国务院于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组织实施了******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。这次普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,调查了中国境内(不包括港澳台地区)各级国家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,取得重要成果。
 
建成了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。共采集登记了10815万件/套可移动文物,每件/套文物包括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。
\
新发现、认定了708.4149万件/套文物。按照统一标准,赋予每件文物******、******的22位数字编码,建立起文物实物、藏品档案、电子信息关联一体的“文物身份证”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,实现了文物资源的标准化、科技化、动态化管理。
 
初步建立了数据社会服务和共享机制,促进文物“活”起来。建立了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网,逐步向社会公开已登录文物基本信息和图片,提供查询、检索等服务。目前向社会开放的文物资源信息达228万件。